top of page

近代迭山·措美峰科考及发现迭部之旅 Historical explorations of Min Shan, Mt. Cuomei and expeditions to Têwo

迭山是秦岭山脉向西与昆仑山脉绵延过渡的巨大山系,由于位于甘南历史重镇岷州(岷县)以南,形成甘川两省之间的天然屏障,既与南部岷山山脉山水相连,又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因此在民间和国外文献中也一直被尊称为“岷山”(Minshan Mountains)。迭山最高峰措美峰海拔4920米,也是广义秦岭山脉的最高点,由于山势极为险峻,气象条件十分恶劣,至今一直没有人类成功到达措美峰的记载。

迭山南坡白龙江峡谷中的迭部,虽已在夏商朝就已在梁州范围并有人类文明的遗迹,但由于山遥路险,人迹罕至,几千年来一直属于中原和游牧民族政权的边缘地带。即便是人类科学考察也开始得晚,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逐渐引起注意,一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世人所知,这是所有藏区最后一块被人发现的区域,远远迟于西藏、新疆、云南香格里拉、川西、青海、甘南其他各县,被称为“最后的伊甸园”。

最早翻越迭山的历史记载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伐魏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后,迭山成为蜀魏界山,蜀国名将姜维带兵先在沓中屯田,后翻越迭山,攻打洮阳(临潭县)。263年魏国邓艾战败姜维,迭部又归魏辖。然而近代以来,绝大多数有记载的科学考察开始于迭山北坡。

1884年,俄国探险家波塔宁(G.N. Potanin)携带妻子随从来到中国对甘南川西进行考察。他们从北京到兰州,再经过西宁、贵德、夏河、卓尼到达岷县,翻越迭山,路过下迭部、舟曲前往松潘。他们在1886年俄国地理学会大会专题报告里,描写这片区域是高山和深谷构成的迷宫,即便站在最高的垭口也看不清山脊和河谷的走形。这种地形同时构成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美景,山涧激流、瀑布、天然阶丘不能胜数,组成多样迷人的景色,飞崖上只能允许驮队成行行走的栈道和搭在巨石上摇摇晃晃的吊桥提醒着人们进入一个野性的高山地区。连绵的降水带来季风湿润的水汽,让这里遍布茂密的植被,高山上是密布的针叶乔木,海拔较低处则是落叶乔木和灌木丛。他们在这里观察到了3种桑树、青柠、榛子树、像冬青一样有针形叶,结着像铜钱一样果实的橡树。林下最常见的还有许多粗壮的竹子和亚热带蕨类植物。在更低的河谷地带,最常见的的农作物是玉米,还有柿子、成束的竹子、皂荚树、漆树、棕榈树和香蕉树。在9000英尺以上落叶林缘,发现了两三种大型杜鹃,在林线以上生长着四种罂粟花,一种黄的,2种蓝的,一种红的。这是有史以来近代西方人对迭山的第一缕印象。

随后的20多年间,国家动荡,清廷朝不保夕,虽然从1895年起就有英美传教士在洮州、岷州一带活动,也不乏私运鸦片的烟贩来往迭部卓尼,但迭山再没有深入的科学考察,而迭部这块秘境由于土匪强盗横行,更是无人问津。

直到清末民初,由于气候特点较云南四川与欧洲更为相似,加上临近的安多藏区一向未经考察,迭山率先引起了英国人的兴趣。首先来此的考察的,是12世贝德福德公爵资助的东亚动物探险队。1906年,公爵特命的美国著名动物学家马尔科姆·普雷菲尔·安德森(Malcolm Playfair Anderson)带队,在朝鲜、日本和中国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190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国植物学家弗兰西斯·金敦·沃德(Francis Kingdon-Ward)加入贝德福德公爵探险队,开始对陕西、甘肃和四川进行第一次考察。此次同行的还有英国浸会传教士杰克·史密斯医生(Dr. J.A.C. Smith)担任翻译,以及获得三等巴斯勋章的史蒂芬森·罗伯特·克拉克上校(Colonel Stepheson Robert Clarke)也一同前往狩猎. 1910年冬天,他们以卓尼为中心,向东南岷山洮河源头迭山密林、西北部高寒草原进行了四个月的狩猎采集。金敦沃德对措美峰下的迭部藏族人文、风景、动植物均做了详细观察,并发现了新物种。在他的处女作《通往西藏之路》一书中,自视甚高的金敦沃德对迭山的人文自然环境赞不绝口;此次考察也极大地激发了金敦沃德的兴趣,开启了他日后50年的藏区考察生涯。

紧随其后的英国探险家、植物采集家威廉·珀道姆(William Purdom)1911年从舟曲来到卓尼,在迭山北坡第一次采集。他以卓尼为中心,沿着阿角沟深入措美峰脚下,沿途拍摄了大量风土人情照片,目前大部分存于哈佛大学博物馆,他采集的植物引种分布于英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地,但因为他为人低调,并未留下文字性的叙述描述。

与珀道姆几乎同时前来迭山的还有英国动物学家哈罗德·法兰克·华莱士(Harold Frank Wallace)和乔治·芬威克-欧文(George Fenwick-Owen)。1911年秋季,在贝德福德公爵探险队工作过的史密斯医生(Dr J.A.C. Smith)的引领下,他们从阿角沟出发,向措美峰下进发进行围猎,捕获了甘肃马鹿、狍子、鬣羚、岩羊、斑羚、黑熊等大量动物标本。华莱士还擅长绘画,他在迭山创作了大量风景水彩画和动物素描,回到英国后把在甘肃的狩猎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中国中西部的大形野生动物》,于1913年在伦敦出版发行。

1914年,珀道姆第二次与英国高山植物学家雷吉纳德·法瑞尔(Reginald Farrer)一同前来甘肃。他们先在舟曲沙滩、雷鼓山进行采集,再由岷县到卓尼,数次进入木耳沟、博峪沟、大峪沟,前往措美峰脚下。但是几次都被巨型的断裂拦住去路。法瑞尔《在世界的屋檐上》一书中以极为细腻、优雅的语言赞美迭山及措美峰附近如同意大利白云石山和瑞士马特洪峰一般的壮观景色。法雷尔在1916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年会上做了主题为《甘肃的小西藏》的大型报告,并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接近迭山措美峰的情形:更加巨大的石灰岩慢慢地重新露出来了,终于在这里岷山的全部的雄壮巍峨在你眼前瞬间炸开,沿着天际线像是被扭曲的烈焰一样一字排开,你就想像一下比白云石山的石崖还要更壮阔,还要猛烈的景象吧,进入这样山势嶙峋的巍峨大山里,没有更加像样的驮队和更充足的给养是没希望穿出来的。

1916年,英国总领事使台克满爵士(Eric Teichman)也从北京出发,到陕西和甘肃两省环游,研究陇海铁路的实施计划。在1921年的《总领事官中国西北游记》一书中,他写道虽然两省鲜为人知,但是尤其是甘肃,野生动物众多,气候与欧洲类似,汉藏回蒙民族杂居,是中国18省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他沿着秦岭西行,到达岷县之前就注意到了白雪皑皑的岷山雄伟景象,到了洮州旧城(临潭县)附近,他从正北面看到了岷山石门的美景。”巨型白雪盖顶的山岩像堵石墙屹立在洮河南岸,锯齿一样的山峰有16000-17000英尺高,分隔了长江和黄河,从这里开始秦岭延续向东直到河南,分隔了吃小麦的北方人和吃大米的南方人。如果哪天不幸有任何一个短暂的灾难把南北中国分隔开,这堵巨大的屏障一样的山脉就是分隔两个国家理想的政治分界线。”他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说明岷山的高大巍峨。他写道中国那时由于借用印度测绘局的技术服务,在全国开展三角测绘,由于没有考虑到观测距离的影响,结果是地图上标注的甘川边界山峰的海拔达到甚至超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巨大山峰的高程。

1921年英国陆军准将乔治·柏来乐(George Pereira)第三次从北京出发前往拉萨,在游历了成都、峨眉山、打箭炉之后前往兰州的途中先翻过甘川界山羊布梁到达迭部多儿洋布村。2月21日,他在洋布山顶清晰地望见西北方向山顶积雪的措美峰,但是注意到山势太陡峭,最厚的积雪反而在河谷里。柏来乐不幸在从拉萨回京的旅途中病故,他的日记由荣赫鹏爵士(Sir Francis Younghusband)整理写成了一本游记,里面详细记载了他的旅行路程和时间。在洋布村,由于村民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他坐在寺庙里让村民从门外参观他的相貌。经过一周的跋涉,他们从大拉梁翻越岷山,最终到达岷县,和14年之后红军主力翻越岷山的路线完全一样。

1923年,美国国立地理学会派遣吴立森(F.R. Wulsin)到中国与中国高校联合进行人类学、植物学和动物学考察。国立中央大学秦仁昌教授带队到甘蒙地区采集植物标本返回时,最后到达从迭山北坡进行考察。他们集中采集了卓尼卡车沟,并从卡车沟一直到达岷山主脊12800英尺处,在这壁垒森森,终年积雪的巨型山峰上,他们可以看到150里以外,然后向南进入上迭部,到达玛日松多、石门和扎尕那,这条路线正是2年后约瑟夫·洛克发现扎尕那的路线。在玛日松多和石门俯看扎尕那,秦仁昌的报告中写道:全中国没有任何一处的景观的野蛮、荒凉及壮美程度可以与此处所见相提并论,即便是在湖北西部和四川最为雄伟的景色也难以企及。秦仁昌的考察队接着又沿着珀道尔的路线到大峪沟深处阿意纳附近采集,在这里他们发现此处的视线被高耸入云、白雪覆盖的石峰所层层遮盖,就只能看到40里以外了。此次行程他们系统地认识到迭山具有植物学上重要的意义。

1925年到27年,著名的植物采集家约瑟夫·洛克(J.F Rock)的到来,标志着“最后的伊甸园”向世人展现出神秘的面纱。原本是想去追随柏来乐的脚步,前往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采集耐寒植物,以适应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寒冷气候的,但是没想到那里植物种类的单一性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几乎让他丧失了雇主萨金特教授的信任。最终洛克用了两年的时间,几乎走遍迭部各地,发现这里才是植物学家的伊甸园。1933年,洛克在《国家地理》发表《迭部人的家园》,讲述了他最喜爱的扎尕那、石门、阿角沟、骨麻山、旺藏沟、阿夏沟、多儿沟。洛克的日记中也几次思考人生并深情记载,他已经想在迭部的田园过一辈子了,但是不得已人要挣钱,回到繁华的闹市只是求生的手段。1927年,洛克还是不得不离开了迭部,“在大雪中跟迭部人的家园道别”。目前洛克采集的迭部植物和鸟类标本除了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以外,还遍布北欧各国。

随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察分队闻讯而来。1930年,中瑞西北考察团的大卫·哈默尔(David Hummel)、德国人包肯坎普(Manfred Bökekamp)和姓张的中国学生抵达迭山北坡,沿着秦仁昌的路线到扎尕那、石门、阿角沟进行人类学、植物学考察,他们在扎尕那村收集了许多民俗物品,至今仍在瑞典展览。(在线参观链接:http://collections.smvk.se/carlotta-em/web/object/1974850/REFERENCES/334)

1935年9月,迭部迎来了史上最伟大的队伍,由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所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7000多人的红军队伍从四川包座阿西(今若尔盖县阿西茸乡)翻过甘川界山进入迭部县达拉乡,党中央立即召开俄界会议,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公开批评了张国焘右倾主义路线,统一思想,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明确了红军继续北上抗日的方针。红军经过尼傲、麻牙、桑坝等地后,夺下天险腊子口,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阀企图阻止红军北上的目的。当毛主席从达拉梁翻越岷山之后,看到一片光明的希望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Social Icon
  • Twitter Social Icon
  • Google+ Social Icon
bottom of page